他没有多说一句“我们不熟”,
但他真的在每一件事上,都跟她保持着“刚好”的距离。
她以为她想要这样,可时间久了,她开始觉得哪里不对劲。
—
那之后,江瑾再也没听过江谐在别人面前说出她的名字。
他不澄清,不否认,但也从不靠近。
组讨论,不会刻意和她说话;
值日表,申请调换到了别的小组;
哪怕老师让她传卷子到他那张桌上,他也只是礼貌接过,然后不声不响地避开她指尖触到的地方。
他做得太干净了。
就像一张被擦得没有指纹的玻璃,连倒影都不再属于她。
而她不是没发现。
刚开始,她心里还有点得意,觉得他终于“听话地远离”了。
可过了一个星期,她忽然觉得这距离近得有点……过分精确。
像是他在默默量着她的情绪,反复确认自己“有没有打扰”。
—
他每天乘公交车上下学。每天最早到,最晚走。
同学们以为他在装低调,她知道他只是被她一句话“安排”了生活节奏。
她习惯喝的气泡水,每次剩最后一瓶,他会“刚好”没买;
她练习册掉在讲台、笔袋忘在图书角、手机差点滑进走廊缝隙——都被他默默捡起、原封不动地放回她桌上,从未出错。
她没说谢谢。
可她知道,那些“刚好”,不可能只是巧合。
—
沉砚有一次拿错了她的数学卷子,调笑着递过去:“哎,你的答案页都写得跟草稿似的,幸好你哥在后面,平时还能提醒你吧?”
江瑾接过卷子,语气毫不犹豫:
“他不是我哥。”